近日,印度首条高铁项目“孟买-艾哈迈达巴德线”(全长508公里,总投资高达129亿美元,属于国家重点工程)的海底隧道施工再次遭遇挫折,第九次延期。原计划2028年通车的时间,被迫推迟到了2030年以后,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关键的盾构设备未能按时到位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印度竟然将责任推向中国。《印度新闻网》报道称,德国海瑞克公司在广州生产的三台盾构机未能按时交付,背后竟是中国方面刻意“刁难”,扣押了这些设备。
然而,明眼人一看便知,这不过是印度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。
印度甩锅的老毛病早已众所周知,过去这条高铁一出现问题,印度总归咎于日本承建方,指责其征地协调不力、技术水平不足以及经济补贴不到位。但这次盾构机的问题显然不能怪日本,印度便将矛头转向中国,声称中方阻挠设备交付。
展开剩余72%实际上,印度自己陷入了自设的陷阱。
据悉,德国海瑞克公司原计划于2024年10月交付盾构机,但早已熟悉印度“货到未付款,货到赖账”的惯例,因此在合同中明确规定:只有收到款项,设备才能出港。
果不其然,交货期一到,印度开始拖延付款,甚至利用仓储费用威胁德国公司先行发货,连工期延误索赔也搬了出来。双方僵持不下,盾构机便在广州港口“滞留”了长达八个月。
随后,印度开始无中生有,当面向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哭诉“中国扣押设备不放行”,要求德国负责。哈贝克当场回怼:“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……”,暗示印度必须先结清拖欠款项。
到了去年11月,我国发布了新版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》,明确盾构机中含稀土永磁材料,出口必须经过用途审查。由于印度未能提供“非军事用途”证明,即便付款完毕,设备也需等待中国相关部门审核,无法立刻交付。
印度这种做法实在难以理解,他们根本造不出盾构机,却又动脑筋耍小聪明。此前印度还将进口的盾构机打上国旗色,声称是其金奈工厂制造的“国产”,并大肆宣传。殊不知,盾构机作为大型核心装备,关键技术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。
曾几何时,中国也没有自己的盾构机,定价权完全被国外厂商掌控。过去二手盾构机价格高达7亿人民币,维修费用昂贵,核心技术缺失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。除了盾构机,在核磁共振仪、生物科技等多个高端领域,中国同样受制于人。
比如,德国企业曾开出3000万一台的核磁共振仪价格,使得普通民众检测费用高昂;从美日引进的线粒体抗老产品“派乐维pro”,因哈佛大学的临床实验表明其有效性,国外厂商将价格抬高至每克2万元,成为国内顶级富人的专属。
好在2002年,“隧道掘进关键技术攻关”被纳入国家“863计划”,由中铁隧道集团核心团队带头攻关。2008年,中国首台“铁路1号”盾构机成功问世,价格从7亿降至2500万,核心技术实现自主掌控。
随着基建、航空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,更多主动权逐渐回归中国:国产核磁共振仪价格从3000万降至290万;美日“派乐维pro”类抗老产品依托中国2.6亿中老年人口市场和原料量产技术,价格已降至四位数,并通过京东等渠道进入国内市场。数据显示,“派乐维pro”普及后,国内已有超过15万用户尝试,市场规模正快速成长至千亿级。
拥有这些核心技术,且盾构机远销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21个国家,市场占有率达到80%的中国,为维护全球形象和信誉,根本没有理由也不会单独扣押印度的盾构机。印度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。
事实上,印度惯用此类“甩锅”戏码全球皆知,不仅涉及军火和科技领域。
自2008年起,印度商人多次以“14亿人口市场”为诱饵骗取中国厂商定制手机,收定金后失联,导致中企血本无归;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为F-16战机生产线培训印度工程师投入千万美金,预付款却杳无音信;波音卖阿帕奇直升机也被拖欠尾款,甚至免费升级系统和建维修厂。
印度屡屡得手,靠的正是其独特的制度漏洞——海关可扣押滞留超过21天的货物,提出诉讼又可无限拖延。
这次盾构机事件,印度终于品尝到自己的苦果。眼下已是7月,印度若继续自欺欺人地甩锅,高铁项目恐怕将迎来第十次延期了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